建國以來,在與洪水長期斗爭的過程中,針對堤防防汛搶險,我們已總結出一套工作程序、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但從以往開展的防汛搶險工作來看,無論是巡堤查險,還是在現場處理各種險情的施工環節,均存在一些常見的誤區,這不僅錯過了寶貴的搶險時機,導致險情反復和加重,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浪費。因此,防汛擋水板廠家鼎鋒門業詳細分析了在巡堤檢查、土袋后濾圍井治理管涌,處理背水坡散險情以及滑坡險情時常見的誤區,并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建議,力求為今后的防汛搶險工作提供借鑒。
1 巡堤檢查工作中的常見誤區
1.1 對迎水坡的巡查不到位
巡堤檢查技術要求中明確規定“六查”:即堤頂、迎水坡、背水坡、堤腳、背水坡平臺及平臺外一定范圍為重點巡查區域。然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由于人力配備不足、地形條件復雜等原因,對迎水坡的巡查往往不到位,尤其是灌草叢生、植被茂密的迎水坡段經常成為巡查的盲區,導致迎水坡塌陷、滑坡以及堤身漏洞險情發現不及時而大大增加了搶險的難度。因此,防汛擋水板廠家建議在保證其他部位巡查到位的情況下,加強迎水坡的巡查十分必要,尤其應對其進行重點查險。
1.2 只注重眼看,忽視聽、摸、探等方法
巡堤檢查技術要求中明確規定“五到”:即眼到、手到、耳到、腳到、工具物料隨人到。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往往只做到了眼到,而忽視了耳聽、手摸、腳踩、探水桿探以及輕便物料隨人走等流程,這也導致了一些險情在初期沒有被及時發現,或者發現后無法在第一時間進行簡單處理,進而加大了搶險的難度。防汛擋水板廠家提議在巡堤檢查過程中應嚴格執行“五到”,尤其是黑夜雨天,更應多采用聽、摸、探等方法,同時保證輕便物料隨人走,以便在險情發現初期及時處理。
2 土袋反濾圍井治理管涌時的常見誤區
2.1 未先清除管涌出口及周邊的雜物和淤泥
當管涌險情嚴重,出口冒渾水且流量較大時,往往急于搶筑圍井而沒有先清除管涌出口周邊的雜物和淤泥。這樣筑起的圍井首先是由于下層井圈無法與地面緊密結合,水從圍井底部滲漏導致圍井內水位無法抬高;其次底層粗砂易隨滲水從圍井底部流出而使反濾料流失;后未清除的雜物和淤泥容易堵塞反濾料之間空隙而使反濾層失去反濾效果導致管涌轉移。因此,在修筑反濾圍井時,盡管險情較為嚴重和緊急,仍必須先清除管涌出口及周邊的雜物和淤泥,這樣才能保證修筑的圍井達到應有的效果。
2.2 反濾圍井修筑高度過高
為根治管涌險情,往往追求“一步到位”,將反濾圍井修筑得過高,以致造成:① 井壁不易穩定而出現坍塌;② 圍井周圍又出現新的管涌。因此,修筑圍井不能一味追求高度,應以能冒水不帶沙(冒清水)為控制條件,待險情穩定后在圍井合適高度設置排水管排水,以免井內水位過高,導致圍井附近再次發生管涌、流土和井壁倒塌。
2.3 圍井反濾料堆成中間高、四周低的形式
許多基層干部群眾在管涌搶險中存在一個錯誤認識,認為經過反濾處理后的管涌出口流量越小越好,因而在圍井中鋪設反濾料時,普遍的做法是將反濾料堆成中間高、四周低的形式,以減小圍井中心處的管涌流量。這種做法不可取,因為中間的砂卵石堆積過高,不容易觀察水流渾濁度的變化;而且堆積過高的砂卵石容易使管涌流量急劇減小而迫使其尋找其他出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反濾料堆成四周高,中間略低,發現反濾層下陷應及時補充,直到反濾料穩定管涌點出清水為止。管涌出口保持一定的清水出流量是佳的治理效果,能保證該處仍為短滲徑,避免管涌在圍井外尋找出口。
2.4 反濾圍井土取用管涌附近灘地的土料
為趕時間、搶進度,部分搶險人員在筑反濾圍井時在管涌附近灘地取土裝袋。這種做法縮短了滲透水流的滲徑,當外河水位較高、水壓力較大,覆蓋層承受的滲透比降超過其破壞比降時,極易在取土位置處發生管涌。正確的做法是先從遠離堤防背水坡灘地的料場中裝好土袋,再將土袋運至管涌出口處,清除管涌出口及周邊的雜物和淤泥后進行圍井堆砌。
3 背水坡散浸險情處理時的常見誤區
3.1 導滲溝全面同時開挖,未及時回填反濾料
這種處理方式常導致開挖好的導滲溝產生溝壁坍塌、堵塞而不得不重新開挖。正確的做法是每條導滲溝從上至下分段開挖成梯形斷面,邊開溝邊按級配要求回填反濾料,以防止溝壁坍塌,并對反濾料表面進行覆蓋保護,以防止反濾層被覆土堵塞而失效。
3.2 導滲溝頂部僅開到浸潤線處
當外水位維持不變或下降時,這種處理方式是可行的。然在很多情況下,散浸險情發生時,外河水位還在繼續上漲,隨著外河水位的上漲,背水坡浸潤線也將升高,浸潤范圍隨之擴大,當浸潤線超出溝頂高程而不得不繼續往上時,不僅開挖的難度加大,且開挖出的土料易堵塞已鋪設好的反濾層。因此,較為可靠的做法是,初次開溝時,從高出浸潤線高程0.5 m左右的位置開始開挖,邊開挖邊鋪設反濾料,直至完成整條導滲溝的開挖和反濾料鋪設,并對其進行表面覆蓋保護。
3.3 只在堤身挖導滲溝,未在堤腳挖排水溝
部分堤防堤腳處未設置排水溝,當發生散浸時,若僅在背坡堤身開挖導滲溝,而未在堤腳處開挖排水溝,則導滲溝內的水流無法順利排出而集中在堤腳附近,這將造成堤腳附近土體沼澤化而對堤身安全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針對堤腳未設排水溝的堤防,在開挖背坡導滲溝的同時,防汛擋水板廠家認為應特別注意在堤腳處開挖排水溝,將積水排至下游較遠處,避免堤腳及附近灘地處土體含水率過高。
4 背水坡滑坡險情處理時的常見誤區
4.1 滑坡體未穩定就進行搶護
背水坡滑坡大部分情況下是由外河高水位長時間作用引起的,一般會經歷產生裂縫、裂縫發展、形成滑坡體、滑坡體基本穩定等幾個階段。在滑坡發生的初期,人們往往爭分奪秒上去大量人員甚至采用大型機械進行搶護,這種做法不僅不能控制險情,還會加重滑坡險情,并對搶險人員的人身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因此,正確的做法是,在發生滑坡的初期,密切關注險情的發展,首先對滑坡體進行覆蓋保護,以免雨水進入滑坡體加重滑坡險情;其次,抓緊時間在迎水坡拋填粘土進行防滲和斷面補強。待險情基本穩定(發生滑坡超過12 h)后再進行滑坡體治理。
4.2 導滲溝開挖深度過小,未開至滑裂面底部
很多基層搶險人員處理背水坡滑坡險情時,擔心挖溝太深影響堤防安全,往往未將導滲溝開挖至滑裂面底部,這種處理方式起不到導滲作用,而且在處理過程中可能加重滑坡險情。正確的做法是將導滲溝開挖至滑裂面處,邊開挖邊鋪設反濾料,直至完成整條導滲溝的開挖和反濾料的鋪設,并進行表面覆蓋保護,這樣才能達到濾水還坡的效果。其實,當滑裂面產生后,整個滑坡體已基本失去了結構強度和防滲功能,待滑坡體穩定后將導滲溝挖至滑裂面是不用過分擔心加重堤防險情的。
4.3 打樁治理
治理堤防背水坡滑坡險情時,大家普遍認識到絕不能在滑坡體及不穩定堤腳處進行打樁,以免震動引起滑坡的繼續發展[9]。但在滑坡體以外堤腳的穩定灘地進行打樁阻滑的做法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筆者認為即便是在滑坡體以外的穩定灘地進行打樁阻滑也是不值得提倡的,因為打樁位置如果離滑坡體太遠則阻滑效果很小,如果離得太近則打樁產生的震動同樣會加速滑坡體下滑;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打樁會破壞堤腳灘地的粘土覆蓋層,打樁過程中由于震動導致樁身上部不能與粘土覆蓋層緊密結合時會成為堤腳管涌通道。因此,較為穩妥的做法是在堤腳穩定灘地處采用透水土撐或大塊石反壓的方式來阻止滑坡體下滑。
4.4 施工順序有誤
無論迎水坡或背水坡,處理滑坡險情的原則都是“盡量增加抗滑力,盡快減小下滑力”。對于迎水坡而言,處理的順序很明確,就是先進行下部固腳來增加抗滑力,后進行上部削坡來減少滑動力。而針對較嚴重的背水坡滑坡險情,一般會采用削坡減載、開溝導滲和筑透水反壓平臺三種方式的組合來進行處理,然對于這三種處理方式的先后次序,在現有資料和文獻中未見相關說明,在搶險實施過程中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處理順序:一種是先筑透水反壓平臺,再進行削坡減載和開溝導滲;另一種做法是先進行削坡減載和開溝導滲,再筑透水反壓平臺。筆者認為第二種處理順序是正確的,因為與迎水坡滑坡處理不同,背水坡滑坡處理除了需考慮上部減載和坡腳壓重外,還需要考慮導滲和排水。若是先筑透水反壓平臺,則上部削坡和導滲溝開挖出的土料堆積在筑好的透水平臺處會將排水通道堵塞。
5 結 語
防汛搶險工作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往往面臨時間緊、任務急、困難多、風險大等不利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具備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強大的心理素質,在巡堤檢查中應一絲不茍,不讓險情有可乘之機;在現場處置各種險情時應科學布局、有條不紊,避免陷入誤區,保證搶險工作的順利實施,以上內容由防汛擋水板廠家鼎鋒門業提供,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幫助。
相關文章:防汛擋水板
防汛擋水板 在現代城市防洪防汛中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目前由于經濟跳躍式的成長,但是在基礎工程設施及礙于天然地理環境上的因......
TIME:2020-02-21山東鼎鋒門業
統一客戶咨詢電話
18653114057
聯系電話:0534-5651787
聯系電話:0534-5651767
聯系電話:18653114057
官方網址:www.i-nini.com
工廠地址:山東省德州市齊河縣晏北街道開發區中谷產業園E2